人工智能的兴起与媒体相结合会加速智能媒体新时代的到来,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大多会基于出版社原有资源架设内容资源库,建立新媒体矩阵。“万物触媒”和“人机共生”的内容创作和发布方式一方面解放了媒体生产力,带来了海量的内容供给,也会造成各类信息“泥沙俱下”。那么,如何看待数字化转型中的问题并研究有效解决对策,对出版社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起到决定性作用。
深度阅读障碍增加,用户隐私安全产生信任危机
2021年4月16日,第七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报告显示,全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94亿,比2019年增长5.56%,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与此同时,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电子书+有声书的人均数字阅读量较2019年增长5.5%。5G时代下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也出现纸质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一方面,海量信息和快餐文化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态度和使用习惯,数字阅读形成的泛阅读、浅阅读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新技术不断革新,阅读载体的形式发生极大变化,技术下载与上传速度都有极大提升,这也使平台通过智能设备可以更快速、便捷地获得人们在网络上各种操作记录,容易出现隐私信息泄露问题。一旦网络与平台无法确保人们的隐私信息安全,将会导致信任危机。
传统出版产业生态亟需转型升级,出版流程需增强规制
新技术极大提升信息的共享效率和传递能力,短视频领域发展势头迅猛,抖音、快手等平台强势崛起,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向短视频市场集体发力,数字内容生态及数字内容消费需求发生较大改变,对传统出版业选题策划、生产传播等各环节都带来深远影响,传统出版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各类社交新媒体的不断崛起,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各个受众可以自由选择想要传播的内容,而传播者作为自身信息的“把关人”,往往会把传播过程中极为关键重要的一些环节给直接省略掉,直接面向社会发布信息。因而,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得以泛化,传统的“把关人”逐渐失去了其此前的受众基础和技术基础,信息把关的可控性也在逐步减弱。
每个信息发布者或传播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信息编辑行为,即便只是原封不动地转发,实际上也在传达着转发者一定的立场。浩瀚如烟的信息,如果没有经过严谨的把关,只会造成真伪难辨、众声喧哗的表达;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沉淀,很可能变成三人成虎,这也加剧信息内容失真。然而目前很多网络新媒体平台都缺乏审查机制或者审查机制不严的现象。
版权保护难度增大,版权管理需要加强
新技术虽然为数字出版产业带来一系列发展契机,但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以及跨地域等属性的出现,也给版权保护、规范等问题造成一定的危机,甚至构成威胁。数据为出版产业提供精准目标的同时,由于网络数据的共享性与繁杂性,使得生产者与用户两者之间的双重身份互相转换,没有一个能有效规避版权流失和侵权等问题的方法。
无论是各个企业,还是社会名人,或是普通群众,都热衷于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建立自媒体平台。但由于自媒体低门槛、易操作等特征,自媒体领域已经日益成为侵权行为的重灾区。部分自媒体用户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擅自使用他人作品,最终引来纠纷。在自媒体平台中的微博、博文等,只要是首次公开的创造性表达,都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然而,由于网络上信息流通量大,审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这个虚拟平台上通过网民的注册账号很难追查到本人,使得维护版权变得举步维艰。另外,自媒体用户和平台关系错综复杂。用户需要借助平台来扩大影响力,平台需要借助用户来增加流量和吸引更多用户,所以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