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伊北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近日,由伊北原著,安建担任总导演,陈晓、童瑶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小日子》正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同步播出,腾讯视频同时上线。浙江卫视的收视数据小幅攀升至0.5%以上,而东方卫视更是以0.7%的成绩独占鳌头。伊北的最新长篇小说《花路》本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由伊北原著并编剧的电视剧《六姊妹》也正在紧张拍摄之中……对伊北来说,这是他的作品集中呈现给观众的闪光时刻。我们采访到了伊北,希望通过他的分享,了解他的创作经历和所思所感。
谈经历
1、你现在长居北京吗?是何时来到北京的?何时启动你的创作生涯?能否分享一下你学习和探索的经历,是如何成为艺术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年的北京生活,影响了你对作品的思考和创作方式的吗?
我2007年来到北京,到今年已经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了16年。
我是0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所,攻读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
这段求学经历对我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让我对中文写作有了系统的了解,我们的现代中文写作是从一百多年前开始新文学运动发展而来的,这是我们的新传统,理解这一传统对我未来的文学创作有益。
其次,北师大的硕士课程,涵盖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在内的各种体裁,都有所教授,有所启发。当然,这段求学的经历也是我珍贵的回忆,是我人生的一个章节。它对我有微妙的影响,有点像潜意识。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它影响了我的许多判断。
2、你的工作经历和文学创作有关系吗?这些经历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创作灵感与艺术表达的?你又是如何定位自己目前的创作状态?
硕士毕业后我当了编辑,先后在部委隶属的出版社和一家老牌文学杂志任职,积累了一定的编辑经验。这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也有帮助,因为你可以有两个视角来看文本,一个作家的视角,一个编辑的视角。2019年起,我转向专职创作,专注于创作长篇小说和剧本。
谈创作
3、你是在何时决定步入小说创作领域,开始铺陈你的故事世界的呢?近期来看,你似乎更倾向于挑战长篇小说的创作,这背后有何深层的考量与动机?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是什么促使你在此时此刻选择聚焦于长篇叙事,以及这种转变对你的创作生涯意味着什么?
2009年,我的小说处女作在文学期刊上发表。此后,我陆续创作了多篇中短篇和长篇小说。中间停过几年,大概2016年开始,我重拾长篇小说的创作,在这期间,我也完成了一些中短篇作品,并应邀将《六姊妹》改编为电视剧剧本。
2016-2024这八年,长篇小说是我的创作核心。这八年作为一个大阶段,是我的成长关键期。
选择长篇小说,是因为其结构和容量能更好地承载我对生活的观察。三十万到五十万字的篇幅,让我有足够的空间去细致描绘生活的多面,尽可能勾勒出生活的模样。
4、在你的作品序列中,现实题材的小说占据了较为显著的比例。能否分享一下,是什么驱使你对现实题材如此钟情,有何特别的缘由或是深层次的动机?面向未来,你是否考虑探索更多元的创作方向,尝试突破现有的艺术边界,给读者带来更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确实,我主要创作以现实为背景的小说,涵盖了从大都市到小城镇、乡村的各种地域,时间跨度也从当代生活到类似《六姊妹》般的纵深的历史背景。
选择现实题材,并非刻意,而是源于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承接——一种深刻关注人生与现实的传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我知识背景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我探寻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现实,这是我的视角与发现。
对于作家而言,创作主题的选择并非完全自由,而是与遭遇的环境、事件紧密相关。从这个角度看,作家与题材的相遇也可视为一种命运的安排,每位作家的经历和选择都独一无二。
5、你如何看待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界限与交互?
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本质上在于创作的目的与态度,而非仅仅是出版渠道的不同。纯文学通常与通俗文学相对立。而期刊文学或纸质出版物的文学作品,则与直接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学相对应。
尽管网络文学因其较短的历史和较低的参与门槛而品质参差,但这并不妨碍其未来孕育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网络也可能成为大作品诞生的平台。
6、你的作品《花路》是在何时创作的?在这部作品中,你希望探讨和传达哪些核心主题和思想?此外,能否同样分享一下你的另一部作品《小日子》的创作背景及其创作过程中的有趣经历或挑战?
《花路》,我的2023年的作品,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它探讨了人在当代社会中的复杂处境以及对生活无限可能的向往。
《小日子》创作于2020年。继2019年多部作品之后,疫情之初我暂停了写作,半年后,我开始思索如何构建《小日子》这部作品,最终我选择了以女主角的第三人称限制性视角来讲述这个带有悬疑元素的家庭故事。《小日子》的内核承接《小敏家》,聚焦于人际关系的信任议题,描绘了城市流动背景下不同家庭的相互影响与冲突。
7、在你众多的小说作品中,有哪一部是你特别偏爱的?能否分享一下它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对于我来说,都是我写的,我都比较珍视,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细微差别。这些差别源于每部小说背后,我所经历的不同心情和处境,它们赋予我各种情感体验,喜怒哀乐。每部作品都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命运,跌宕起伏。我心疼它们。
谈小说创作和影视改编的关系
8、你的小说频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受到影视圈的青睐?在创作时,你是否有意向这一转化做出调整?
我的作品并非一经发布就立即吸引影视界的关注。大概2018年后,开始获得更广泛的认可。虽然我未曾直接与影视行业交流此事,但他们主动寻求版权授权,说明我的小说中可能有他们所想要寻求的元素。打一个比方,小说在改编过程中好似初级农产品,而影视制作方则像是采购了这些“食材”去烹饪,制作自己风格的菜肴。这可能恰恰揭示了原著小说与影视改编之间的关系。
9、在你的作品《小敏家》《熟年》《小日子》改编成影视剧的过程中,你参与到了何种程度?对于即将改编的《六姊妹》,你有何期望或要求?我们很想了解你对小说改影视的看法及参与态度。
《小敏家》《熟年》《小日子》这三部都不是我亲自操刀改编,影视方请了职业编剧。这种做法我支持,因为作品成功改编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原著提供基础,编剧再提供一些新元素,导演和演员也从各自的角度为其增色,只要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是加分的,成品自然优秀。
在改编过程中,如果影视团队寻求对作品的理解,我总是愿意分享我的创作初衷作为参考。《小敏家》,沟通主要是通过中介平台进行;《熟年》开过一次会,我分享了我对小说主题的看法;《小日子》则是制片人直接上门请教。尽管如此,我并未直接参与上述作品的编剧工作,没有跟编剧有过直接交流,更没有看过剧本。至于《六姊妹》,是我亲自参与改编的影视作品,作为唯一编剧,我跟着走完了全部流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体来说,我对于影视改编的要求并不苛刻,只要遵守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不给我和我的作品带来负面影响,我基本上都能接受。
10、在这几部作品的拍摄过程中,你有机会去现场探班吗?你和演员们有过怎样的交流?
我参观过《小敏家》《熟年》《小日子》的拍摄现场,但交流相对有限。至于《六姊妹》,由于我亲自担任编剧,与团队的互动更为频繁,演员们的态度也极其认真。
谈对这几部戏的看法
11、电视剧《小日子》,你看了吗?有哪些感受或有哪些深刻的印象?
看了几集,还没完全赶上最新进度。第一印象的是,节奏轻快,视听语言有特色。
12、你的小说《小敏家》《熟年》《小日子》已被改编为电视剧。面对这些由文字跃然屏幕的作品,你如何评价它们的改编过程和最终成品?我们非常期待听到你从原著作者的角度出发,对这些改编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环肥燕瘦。每一部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小敏家》影像风格比较治愈、清新,在近年的荧幕上首提中年爱情,而且把离婚女性置于叙事焦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熟年》的真实感强烈,对于底层民众的生活有细腻展现,不少场面拍得很细腻,耐嚼。
《小日子》如我前面所说,节奏轻快,视听语言有自己的风格。这部戏还在播,我目前只看了几集,等看完再谈感受。
13、你的小说多聚焦当代生活,改编为家庭伦理剧。在现今的环境下,你如何看待这类剧集的发展和接受度?
在当前环境下,制作都市话题剧或家庭伦理剧确实面临挑战。因为播放环境变化了,这类剧集不再占据优势地位,反而变得难以突出。但考虑到中国文化重视伦理,且家庭伦理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根基和传统之一,仍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发挥其独有的声音。过去,这一类型涌现了众多经典之作,未来也应承前启后,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