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力量重整格局 探索疫情后文创突围之路

发布日期:2020-06-28 作者:伊璐 王霖 内容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编者按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文化产业能否经受住疫情的严峻考验?未来变化趋势以何种形式呈现?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行业协会如何发挥优势、引领行业砥砺前行?这些问题不仅关乎长远发展战略,更是亟待破题的当务之急。

为此,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携全国30个省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及相关单位发起“中国文化产业集合令”,创新举办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线上峰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作为支持媒体,以“聚焦中国文化产业力量,共议全球危机下中国文化产业危机与挑战”为主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后疫情时期的创新与发展。

本期受访名录

劳春健(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秘书长)

苏大伟(吉林省创意产业协会执行会长)

余艳兰(甘肃省文化产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何先华(广东省中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

姜雷(南京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

贾波(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志(湖南省浏阳市文化产业园管委会主任)

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主席、清大文产(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季从全球格局发展走向、政治产业文化领域国家未来竞争、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制高点争夺,以及未来30年文化产业“蝶变”等方面提出了文化行业从业者、研究者等,应承担起用文化和产业重塑中国的世界形象和国家面貌的历史使命,突破思维瓶颈、推进文化创新、开启创新时代。作为此次会议的主持人,武汉动漫协会会长、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促进联盟副会长张敏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他说各位嘉宾从多维度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从变化趋势、行业变革、市场前景等多个方面,探讨行业、企业如何化危为机、逆势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推进思路,为后疫情时代的文创产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中肯的建议,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交流了经验成果,凝聚了行业共识,传递了信心力量。疫情危局已然过去,文创困局仍在延续,行业突围亟待破局,变革方能重整格局。

做好企业“娘家人”,创新服务模式。疫情期间,各地文创协会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宣传引导,聚力战疫,举行公益设计大赛,开展线上公益培训,有效推动行业战疫复工复产。处在疫情核心区的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开展线上直播,整合优势资源,深入企业指导;武汉动漫协会也提高站位、发挥优势、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甘肃省文化产业协会强化知识赋能,创办公益大讲堂助力会员。广州创意产业协会最早联动武汉设计行业,共同开展“战疫公益宣传设计全球征集活动”。张敏在点评时谈到:“行业企业的这种互助现象不是权宜之计、应景应时之策,是向多元化、深层次共享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

发力新增长方式,以新经济思维发展文创产业园。疫情给产业园区经济和企业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新的商业机遇和市场前景。以德必集团为例,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服务升级,创新组织优化运营机制,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轮值主席、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波谈到了文创产业园的四点变化:定位差异、内容更新、区域降维、服务至上。他强调,园区运营必将向着智能化、生态化、数字化加快迈进。湖南省浏阳市文化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高志谈到了园区发展理念、政策和品牌缺一不可。

突出地域特色,发挥资源整合和服务平台作用。各地协会立足和服务于当地企业,深挖地方特色是一项重要工作发力点。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激活上海红色档案,打造“红色文创产业促进中心”,擦亮上海红色地标。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聚焦地域文化,持续打造中国(云南)世博·金茶花文创设计大赛,助力民族文化“走出去”。湖南岳阳市文化产业协会以“活动平台+企业品牌+传播体系”的活动模式服务乡村振兴。总的来说,后疫情时代协会工作重点突出,应持续打造品牌活动、做好政企沟通桥梁。

文创“下沉”,跨界融合破局产业发展。2020年文化与旅游、科技、互联网融合将推动出现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例如,广州创意产业协会将文创与数字化技术结合,推动创意设计大赛,协助广州文化旅游产业产品提升。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引导传统业态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推动文旅科技融合。山西太原市文化产业协会,利用协会融媒体传播矩阵优势,为旅游景区复工复产助力。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打造集创意、孵化和资源整合于一体的协会基地,推出“2035创意乡村工程”概念。

正如张敏所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融合、赋能、共赢”,联盟的使命、协会的职责永远在路上。

多方整合资源 为企业提供多领域服务

劳春健(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秘书长)

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广泛与社会第三方开展横纵联合、资源整合,拓宽为会员服务的领域、项目、内容。一是与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合作,积极参与湖北文化产业网、项目库、文化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二是与银行等机构广泛合作,到目前为止,已得到数家银行40亿元授信;三是与当地数家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企业家培育工程;四是与数家人力资源公司达成合作,为会员单位开展公益的人才招聘、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交流等活动,为会员企业解决并提升甄选人才、录用人才、培训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等一系列工作水平和能力;五是拟计划收集各地园区项目,组织金融、投资机构、投资人,不定期举办银企项目路演、洽谈、对接活动。

疫情给各行各业带了不小的损失,特别是旅游、餐饮、宾馆、酒店等行业更是重灾区,鉴于此,商会不仅为会员服务,同时还考虑湖北全省文旅产业的发展,武汉解禁之初,商会分别到多个地市州,了解文旅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与地方政府共同谋划园区建设。例如前往蕲春,参访益才国际学校;深入黄梅,考察谦益农庄;二赴咸宁,与地方政府共同谋划文化创意产业园筹建选址等。通过上述各项调研、考察、交流,部分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有的地方政府愿意提供千亩土地资源和优惠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后疫情时代,为了帮扶会员企业尽早复工复产复商,商会为会员企业非遗产品直播带货。未来,还将开展非遗进课堂、非遗进研学、非遗进景区、非遗下乡等活动。

疫情之下 做更有思考力和决策力的企业管理者

何先华(广东省中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

文旅产业在此次疫情之中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对于实力强大的文旅企业而言,此次疫情按下的是“暂停键”;但对处于初创阶段或者是本就生存艰难的文创企业而言,此次疫情按下的是“快进键”“收魂键”。作为文创园区的代表企业之一,我在此呼吁,大家应该更加关注小微企业的生存。当前,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也是构成文创园区和文化产业的“细胞”,虽然小微企业的生命力弱,但今天的每一个小微企业,相当于一颗种子,孵化出来后就能成长为明天的中坚甚至龙头企业,尤其是文创公司,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在这种特殊的时期,应当聚焦于帮扶小微企业。

当前,在疫情与信息交织的高压之下,企业经营者应该有更多的应对和思考,这样的思维更有利于企业未来,我认为有三点。一是做正确决策的企业家,面对每天纷繁复杂的信息,既需要获取,更重要的是辨别信息,“独立思考,排除干扰”是做出正确判断的最基本依据。二是要理智看待客观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既要关注数据,同时也要关注数据背后所传达的信息。唯有经过理智分析的数据,才能让自己心中有数,为未来的决策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三是相信“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企业家的特质是冒险、担当和比其他人更有远见,只有大家有了信心,相信未来是向好的,并为这个向好的未来不断践行,未来才会真的变得越来越好。

化“危”为“机” 让创意产业协会更具附着力

苏大伟(吉林省创意产业协会执行会长)

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在当前疫情特殊情况下必然充斥着不确定性与新型的变革性。在今天“人人创意”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的仍是内容和形式两大基本问题。内容上创意产业的创造、创意要把吉林省地域文化及农业、文旅与商界充分解读并加以转换为依据;形式上要推进传统产业与文创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与提升,发展内容版权贯通的IP文创全产业链,打通文学、动漫等领域,形成以农业、文旅为核心产品矩阵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文化场景。后疫情时代,吉林省创意产业协会化“危”为“机”,以协会平台链接农业、文旅与商界,构造最有竞争力的合作体。具体工作从三个方向开展。

一是整合创意产业+生态农科资源。自2019年开始,协会加强与吉林省生态农业产业的融合。目前,已形成“三大平台,双创中心”,吉林溯质农科孵化园通过构建吉林省农业电商创富平台、农业科技教育创新平台、农业科技企业商务办公创业平台,以三大平台为核心,为入驻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场地、孵化服务和共建共享的社交网络中心。

二是融合“创意产业+全域旅游+青农创园区”。协会与溯质农科、长春市孟家乡政府倾力打造“青创农场”青年农业创业新品牌,通过政府指导、专业服务和社会化运作方式,让青年农创客得到场地、技术、政策、金融和渠道等方面服务支持。

三是推动“创意产业设计+吉林文创”。协会从文创站位、服能三端、“文创+行业”入手,进行赋能变革、创新。一方面,协会下设的吉林省国际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在吉林省文旅厅支持下建成“城市艺术文创体验店”,提供从设计、供应链、产品到智能消费场景构建的一体化、一站式文创服务中心。另一方面,筹办2021年吉林省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通过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延伸文化触角,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特殊时期做好会员的“娘家人”

余艳兰(甘肃省文化产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成立于2000年的甘肃省文化产业协会汇聚了全省200多家优质的民营文化和旅游企业,以及120位优秀的个人会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协会已成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有机桥梁,服务于广大文化企业的资源型平台。在复工复产的第一时间,协会积极为会员企业和个人提供粘性服务。

第一,开展在线调查,掌握疫情对文化企业影响。在大多数会员企业响应有序复工复产准备后,协会第一时间在线开展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调查,并积极配合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开展受损企业调研,将文化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运营困难等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第二,组织行业恳谈,共商复工复产突围路径。协会及时组织文旅行业复工复产恳谈会,邀请多家文化领域的龙头企业董事长出席。以摆问题、提困难、找对策为主,切实寻找突围的办法,了解文化企业最真实的一面。第三,强化知识赋能,创办公益大讲堂助力会员。面对疫情带给市场的新变化,许多会员企业转型、“强练内功”的需求旺盛。基于此,协会在会长单位的支持下,联合创办A9大讲堂,以公益的形式为广大会员企业提供学习的平台,先后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特聘专家等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培训,内容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市场研判等多方面。第四,对接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为会员企业免费提供版权登记等服务。第五,与多家金融机构对接。帮助周转资金困难的会员企业融资,先后为多家会员企业量身打造了“房租贷”等融资产品。第六,启动协会项目池计划,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依托甘肃省文化产业规划设计院,积极对接文旅项目规划,为会员企业对接更多的机遇和商机。

“后疫情”文化产业突围的三思维

姜雷(南京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

疫情让文化产业的决策者、创意者和从业者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检讨,大大突破了过去的惯性思维,有了更多的新想法、新办法和新手段。疫情期间,南京文化产业协会看到了很多文化园区和文化企业有一些新尝试和新做法,抓住了危机中的“机遇”。总结这些新做法,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抓住内需,专注垂直;二是窜上“云”端,融合科技;三是活化传统,强化应用。

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突围,我认为要具备三个思维方向。

一是亲民化思维。亲民化思维强调“用户为上”。做文化产业,不能以象牙塔自居,要被大众接受;性价比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南京丙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最近推出了“以租代买”的新消费模式,单件艺术品3个月租赁价格为200~300元/月,大大降低了艺术品走进生活的门槛。如此来看,未来几年经济形势不乐观,文化产品和服务定价一定要摆脱奢侈品“企图”,主动向平价商品转变。

二是科技化思维。文化公司纷纷上“云端”,证明了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疫情期间,南京睿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运用简单技术,几个小时就将南京四个商场“云端”化,让消费者享受炫酷的“云上消费”。当前,科技已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技术准备,为此,2020年协会中心工作是全力以赴促进南京的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的融合,创造巨大的可能性。

三是系统化思维(即产业链思维)。任何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顶层设计。对文化公司而言,则要有融入产业链的思考,在整个链条中找准位置,专注成长。未来任何产业一定都是跨界融合的,要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事,要在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与他人充分合作。只有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到极致,在产业链中就能确定不可撼动的位置,未来也将有持续发展。

文创产业园区迎来四个新变化

贾波(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受此次疫情影响,文创产业园区将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我主要从定位、内容、区域以及服务四个方面来简单谈一下文创产业园区在当前形势下值得关注的变化。

一是定位差异。目前,办公空间的市场供应量持续增加,针对办公业态商业化和商业模式办公化,文创产业园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精准定位的差异化特定空间,为客户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同时,可看到的是,当前大量线下教育机构受影响较大,线上教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根据调研分析,家长可能成为推动线下教育行业二次发展的重要力量,线下教育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培训机构,今年下半年可能会有反弹。教育市场新一轮选址目前已初现端倪,教育行业将呈现碎片化组合发展。

二是内容更新。当前疫情大环境下,短视频、直播等更加火爆,催生了大量的MCN机构,这一点需要关注。同时,体育及医疗产业迅速扩张,老字号医药品牌也在通过大健康、结合体验式养生餐饮的模式转型升级。

三是区域降维。一线城市基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溢出效应,一些城市优质品牌、服务理念及创新模式下沉;而二三线城市拥有低综合成本的后发优势,区域高质量人口基数及消费力的增长均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化优势。

四是服务至上。轻资产化带来的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服务第一”。企业和商户的需求,就是平台要做的服务。要解决它们的问题和难题,把服务做到深度链接,增加服务粘性,用服务留住老客户,用服务开发新市场。

无地有园融合发展 以新经济思维发展文创

高志(湖南省浏阳市文化产业园管委会主任)

成立于2012年的湖南浏阳市文化产业园管委会负责建设浏阳河文化产业园,近年来,管委会探索了“无地有园、融合发展”的路径,取得了阶段性的实践成果。浏阳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了五年翻番的目标,达到250多亿元,占长沙市的26%,占全省的11.8%。

破局:创新理念,以新经济思维发展文创。第一,理念突破,实践“以无为有”“化旧为新”的资源价值观。第二,产业集聚,实践“平台结网”“流量作浪”的新经济思维。第三,网间赋能,培养“全流程在线化”的网红城市新生态。由文化产业园牵头建设“网间经济孵化器”项目已于4月20日正式启动。

思考:理念、政策、品牌,缺一不可。对于“助推千年古县转型网红新城”这一命题,我们有几点感悟:理念是第一驱动。5G背景下,“紧盯网红”很重要,但是“仅盯网红”还不够。我们最缺的是以技术底座、工具体系为主的“数字新基建”,急需构建以信息、数据等为主导的全新资源价值观,争取大平台的资源导入和项目落户,修通“数字高速路”,为网红城市发展夯实“跑道基础”。政策是核心杠杆。建议政策制定从“先予后取、培育为先”的原则出发,在税收减免、人才奖励等方面着力,强化政策引流的洼地效应。同时对优质重大项目、资源型平台项目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精准施策、重点支持。品牌是重要引线。建议从“人间烟火是浏阳”的文化定义出发,把浏阳河、浏阳夏布等系列产品和城市人文故事融进网络传播的生活场景中,同时寻找专业网络科技公司合作,把“浏阳烟花”创意成最高层次的“打赏礼物”,形成以“线上表白烟花礼”、“线下烟花见面会”互动的网红潮流文化,培育一批领头企业、建设一批产业项目、塑造一批文化IP、链接一批数字通道,为网红城市经济找到新增长方式。

责任编辑:LAL
更多新闻
 
 
Copyright 2020-2020 乐竞体育 京ICP备12006732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