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全民阅读”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全民阅读愈加受到重视,可见其绝不止于单一的书本阅读,也不囿于固定的文化场所,更因其牵动着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在“代表通道”上分享道:“红寺堡(实现了)从‘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到‘平地起高楼,沙漠变绿洲’,从‘借书比借钱还难’到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委员通道”上,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分享了“双减”后校园里悄然发生的变化:“学生人均图书借阅量由不足两本增加到5本。”这两位代表委员身边的改变,都传递出阅读生机无限的讯息,同时启示我们,全民阅读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只有以阅读为媒介服务好社会民生,才能不负期待。
在广袤乡村,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阅读阵地建设,已到了拔节孕穗期。要精耕细作,使之在改进乡村治理进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成为有效平台载体。切实了解农民需求,提升文化产品供给的适配性。贯通文化惠民资源,将农村文化活动与农民丰收节、村晚等融为一体,推动阅读活动深度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还要善用“身边人”,让农民作家、书屋管理员、老支书、乡贤等“现身说法”,引导农民群众亲近阅读。
在各级学校,不论是读教科书还是课外书,阅读都应成为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钥匙。除了对“会教”提出更高要求,也有必要引入专业社会资源。出版社、书店、图书馆、阅读组织等都可以链接校园阅读,引导学生增强情境感,理解好作品不朽之源泉,让阅读赋予学生更多个性、创造、责任和梦想,这也与“双减”推动教育回归本质、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初衷不谋而合。
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学校,以及亿万家庭中,深入推进全民阅读都需久久为功。通过优秀产品和服务助推全民阅读的出版发行界,在持续打造优秀产品的基础上,还需加强阅读理论、实践的创新探索,发挥资源优势,凝聚各界共识,为全民阅读营造良好氛围,共同滋养阅读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