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造让传统文化“热”起来传下去

发布日期:2022-03-09 作者:田红媛 王少波 陈麟 采访/整理 内容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推出新时代连环画精品

■ 林阳(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开明画院院长)

“十三五”时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陆续实施,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202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组织出版一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少儿图书、绘本连环画、有声读物等。”“深入推进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打造一批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高质量少儿读物、教辅读物,重点打造《我听习爷爷讲故事》、《青少年读“四史”》、《童心向党、热爱祖国》(连环画)、《我爱传统文化》(连环画)等精品读物。”这为出版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明确了具体工作思路。

在新中国70多年的出版进程中,涌现出众多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连环画和图文本。这些异彩纷呈的图书寓教于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春风化雨地讲述了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引领着广大青少年读者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一些优秀作品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输出版权,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搭建起一座座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

2022年是深入实施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为落实《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特对如何做好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环画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我爱传统文化》连环画书名更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连环画。

二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确定一家或若干家出版机构,制定出版规划,争取3~5年内分批完成。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请国家出版基金或专项资金给予大力扶持,也可鼓励大型文化企业投资支持。

该图书应具有以下特点:是一套以图画讲故事的形式系统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优秀文明,立德树人、启智增慧的青少年历史读物;是一套具有新颖视角、丰富史料和严谨论述,从新的深度和广度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通俗读物;是一套对中国文化建设、对“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文化交流产生积极作用的普及性读物。

在中小学课本中增加“二十四节气”内容

■ 宋合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彰显民族文化特性,其保护传承日受重视,并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并以“立春”开始,给世界留下独特中国意象。

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增强文化自信、空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时代背景下,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成为热点,文、教单位密切配合使许多项目以各种形式走近中小学生且受到欢迎。当然,由于牵涉课本容量和学生课业负担等因素,非遗怎么进和以什么形式进课本,自需持慎重态度,但鉴于“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及其代表性,建议中小学课本中有更多相关内容。

一是“二十四节气”的特殊性。国务院共已公布5批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为10大类,其中包含民俗类。“二十四节气”归在民俗类,但显而易见它不是一项单纯的民俗。其他9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几乎都可以发现与“二十四节气”的联系。其起源于黄河流域,与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相始终,在当下依然有生命力,是中华民族重要无形文化标识。

二是在中小学课本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受到极大重视。以教育部审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为例,其一年级上册“识字”部分就以“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开始。其“语文园地”中的《春节童谣》和二年级上册中的《数九歌》等,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联系。《二十四节气歌》则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

考虑到“二十四节气”的特殊性,建议中小学课本中增加与之关联的“七十二候”,在如《中国历史》《地理》以及《科学》《生物》等课本中,也适当章节增加相关内容。

三是“二十四节气”等非遗进课本有充分法律、政策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都有加大遗传播普及力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非遗课程体系和教材等相关内容。教育部也正在加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等。

四是加大社会宣传,增加时代关联度。要更重视社会宣传,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定点和“滚动式”宣传,不断讲好“二十四节气”故事。尤其要注重结合当下气候、环境变化及生态文明理念和科学技术发展,鼓励开展有时代特点的研究,引发少年儿童的体验、探究兴趣,使这一珍贵遗产更好地活在当下,世代传承。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公园

■ 杨朝明(全国政协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原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原院长)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气质风貌,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明长期发展、内生演化的成果。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对外传播,既要有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挖掘与阐发,也有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传习与实践。

为此,我建议:参照“迪士尼”模式,借鉴世界先进主题公园的设计和运营理念,打造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主题园区。

将孔子故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公园的首建地,打造成为中华文明传习实践基地和中国价值对外传播的高地。

公园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正本清源的文化体验之地。面对西方文化输出,中华文明既要有形而上的“文以载道”的理想,阐发、提炼、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也要有形而下的“以文化人”的实践,重塑中国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以唤起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文化共鸣,深化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公园以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节日与民间艺术作为情感载体,提炼丰富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传承民间音乐、美术、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传统的历史记忆和传承。还要全景式展示中华文化哲学思想、历史流变、精神内核和文明成果,让国人更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宽宏气魄、雄伟精神、独特魅力。

二是融通中外的守正创新之地。文化的传承弘扬在于价值观的彰显。中国的价值观念在集体与个人、和谐与冲突、责任与自由、精神与物质的侧重取舍方面明显有别于西方。单纯以传统文化的民族符号向世界描绘中华文化全貌,容易导致人们对中华文化流于“器”与“物”的层面,而忽略了文化深层次的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中国故事文创基地,引进国内外优秀影视编剧、动漫制作、文创产品开发团队,以中华故事为素材,创作中华优秀故事系列影视作品、动漫剧集、精品游戏、演艺演出,打造系列文化IP,开发相关文创产品,精心打造既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又能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让中华理念和人文精神随产品传播,让人们在品鉴、使用、观看和体验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同中华文化的符号价值和生活方式,提升感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是向上向善的人文化成之地。目前国内大型主题公园,大多借鉴西方的设计模式,过度追求身体放松和感官刺激,实质是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延伸和投射。主题公园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生活习俗等中华人文精神熔铸到项目设计、建筑风格、文化体验之中,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再现传统文化生活场景,使游客在沉浸式体验和双向互动中,既得到身体的放松与享受,又得到心灵的丰盈与升华。

古籍保护

将“古籍保护学”作为一级学科

■陈红彦(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各级各相关部门及广大古籍保护工作者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推进,古籍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从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主导的中华古籍保护工作已走过15年。15年前,人才的困扰成为古籍保护工作推进的牵绊。通过在职培训、师徒传承、高校教学设置相关课程等途径,目前修复师数量增长至1000人,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得到了较大提升。鉴定人员需要大量接触原件、系统课程学习才能到达工作需要的水平,所以人数提升的速度更是缓慢,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古籍修复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科学,不仅需要心灵手巧,需要技能,也需要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基础,从而对纸张等建立分析,使古籍修复真正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需要分析研究能力。鉴定人员更是需要文史、人文、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储备。15年来,古籍文献鉴定以及相关的古籍整理等人员并未得到有效增长。

古籍保护是一门综合学科,也是交叉学科,不仅需要文史知识以便了解保护对象的历史背景,也需要物理化学知识对其制作书写材料的检测分析,同时还需要与古籍相关的一些知识。

十几年前江苏省莫愁学校、金陵科技学院、首都联合职工大学国图分校培养修复人员,近10年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成立古籍保护研究院开展研究生教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开设研究生方向,与原有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一起,逐渐形成从中专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这些大多是在中文、历史等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古籍修复、保护、鉴定编目、整理研究等工作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需要。需要完备古籍保护学科建设。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将“古籍保护学”设立为一级学科,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打造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培养古籍事业的适用人才。古籍工作从最基本的鉴定、编目、读者接待、保护修复、数字化、文化推广而言,理论上,管理学、文献学、法律、物理、化学、生物学、色彩学、材料学、美术史、标准伦理、法律法规等,实践上,库房管理、与读者沟通技巧、数字化与数据库、档案、展品陈列运输、藏品复制、计算机操作、灾害应急等目前无法在一个专业涉及,导致工作技能无法全过程贯通,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古籍保护学”为一级学科已经具备基础,希望尽快实现。古籍保护计划实施15年,“古籍保护学”所需的教学科研力量已基本具备,“古籍保护学”的研究和学术支撑逐步建立。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申请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设立“古籍保护学”为一级学科也开展了调研。“古籍保护学”学科建设势在必行的,可在有一定基础的高校试行。

古籍作为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国家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保护利用好中华古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更科学的人员培养。

依托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华典籍传承基地”

■ 刘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各级公共图书馆是古籍推广的重要平台,文旅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各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古籍整理保护和传承利用”“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和中华经典传习计划”。

让古籍“活”起来,不能只关注古籍的原生性保护,更要充分关注新印古籍的传承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整理本和影印本为主要形式的新印古籍大量出版,成为古籍传承推广的命脉所在。但是,公共图书馆对新印古籍的购藏很不规范,购书经费没有得到很合理的使用,制约了古籍有效推广。

建议依托古籍收藏基础好的省市公共图书馆,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建设100个“中华典籍传承基地”,系统购藏新印古籍中的精品之作。这100个基地将成为开展中华典籍诵读与传习的中心。“中华典籍传承基地入藏图书”将成为对全民阅读有重要示范与引领意义的古籍精品阅读品牌。基地的图书购藏,也将减轻古籍出版发行的经济压力。

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公共图书馆的新印古籍购藏普遍缺少系统规划。2013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颁布了向全国推荐的91种优秀古籍图书目录,全面梳理了新中国以来我国出版的2.5万种古籍,入选古籍均为具有典范价值的古籍整理精品。但是,目前许多公共图书馆对以这份书目为代表的新印古籍典范著作的购藏和关注还远远不够。

二是不少公共图书馆新印古籍的购藏版本良莠不齐。有的图书馆购藏了十几种《论语》译注本,其中竟然没有杨伯峻的权威译注本。图书馆因购书经费、馆藏空间都十分有限,忽视版本质量,浪费了经费,也难以对读者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2021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首批向全国推荐40种经典古籍及其179个优秀整理版本。这些版本应当成为图书馆购藏的首选。

三是影印让古籍化身千百,但目前一些传承性强、质量很高的大套影印书,市场销路窄,往往陷入印数少、定价高的恶性循环。遍及全国的“中华典籍传承基地”如能在国家支持下,由中央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系统购藏这类图书,既可真正发挥影印本传承推广古籍之作用,也为出版社减轻经济压力。这些影印本能分藏各地,进一步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四是古籍出版发行始终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古籍整理难以静下心打磨精品。公共图书馆的古籍购藏,尚未形成更合理的机制来减轻古籍出版压力。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依托古籍收藏基础好的省市图书馆建立100个“中华典籍传承基地”,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系统购藏新印古籍的“最要之书”与“最善之本”。

可优先选择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的省市公共图书馆建设 “中华典籍传承基地”。目前已公布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6批203家,其中省市公共图书馆有100家左右,相较于主要服务高校科研的高校图书馆,省市公共图书馆对古籍的地方传承推广,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中华典籍传承基地”的购藏书目,可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与图书馆、古籍出版社负责人共同制定。将“中华典籍传承基地入藏图书”建设为对全社会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的古籍精品阅读品牌。

将“中华典籍传承基地”建成为中华优秀典籍传习中心,深入开展各项活动,深度服务地方公共文化建设。

责任编辑:LAL
更多新闻
 
 
Copyright 2020-2020 乐竞体育 京ICP备12006732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