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的黄金10年间,各类技术迅速在教育场景中得到应用,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赛道也相继涌现出了多个头部企业。加之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云”效应,未来在线教育的行业格局将会如何变化?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又会催生怎样的玩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再次将视线聚焦于此,就数字教材、在线资源平台、新型教学终端建设等问题发声,建议通过加快人工智能、5G等技术应用,借鉴已有平台经验,加强数字资源管理,以推动在线教育进一步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加快建设国家在线教育资源平台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积极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亦是建成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线学习日渐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实现途径和参与方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在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线学习资源平台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尤其是全国大型学习平台学习强国的成功运行,探索了许多成熟的经验。
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缺陷。
一是平台载体分散,不够集成。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类在线学习资源平台种类、数量以及用户数量都较新冠肺炎疫情前有较大增长,无论是公益性平台还是商业性平台,虽基于不同建设目标、用户人群、学习需求等,在运营维护、资源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各有侧重,但总体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突出。
二是资源内容庞杂,结构凌乱。不少综合性在线学习资源平台, 特别是中小学在线学习资源平台本身因用户人群、资源属性相近,容易导致内容出现交叉重复,而同类别课程也因平台不同而在质量上客观存在优劣之分,导致用户需辗转于不同平台进行课程资源比选。 与此同时,不少公益性在线学习资源平台,因为缺乏科学统筹和疏于日常管理,加之运行维护经费、资源和力量不足,平台内资源杂乱无章、不易查找且也容易被忽视埋没,导致资源浪费、用户缺失,易于成为“僵尸平台”。
三是宣传监管乏力,效益低下。对于各类公益性在线学习资源平台,社会对其了解度和认可度往往不高。此外,由于缺少对具体平台学习资源分类分布、查询使用操作指导等,使得用户体验不佳,导致不少用户在自行搜索学习资源平台时往往直奔知名商业性平台。与此同时,少数网站也时常发生诱导用户消费甚至传播不良知识问题,危害不容小觑。
因此,我建议:
加强综合平台建设。着眼长远、立足现实,聚焦教育强国目标,制定国家级在线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整体规划,充分汲取“学习强国”平台建设、推广和运营经验,打造“教育强国”在线学习资源平台。按照规划进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在整合现有国家级平台基础上,坚持系统性、严把质量关,充分遴选和链接省级平台和优质市县级平台,以及部分具有提供公益性学习资源意愿和能力的商业性学习资源平台。强化对平台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维护,科学设置栏目分类、搭建整体框架、填充资源内容,并及时进行平台完善、系统升级、资源更新。
加强资源开发应用。注重在线学习资源遴选及开发,坚持精品意识,做到优中选优,充分承载或链接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各类优质教育课程资源、课件资源、图书资源等内容,坚持同类别、同课程集约化优选,减少资源重复,构建专业化、精品化、优质化资源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整合商业学习资源平台涉及各年龄段不同需求的优质学习资源。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及专题教育特点,依托专业课程研发团队,研究和开发专题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平台资源质量。
加强宣传监管力度。在分步骤和按节奏推进综合平台建设过程中,推出平台介绍、加强操作指导,引导全社会关注优质资源平台、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完善学习者激励政策,引导形成终身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加强对学历教育教师及学生的宣传引导和专业指导,提高在线学习资源使用能力。在综合平台设计及试运行阶段,加强宣传并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并提出意见建议。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僵尸平台”“违法平台”的打击力度,引导全社会增强对正规公益性在线学习资源平台的信心,凝心聚力共建教育强国在线资源平台。
加强数字教材管理
■魏玉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数字教材(教学资源)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终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数字教材(教学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是对数字教材(教学资源)的界定不清晰、不明确。教育管理部门曾经对教材有过明确的界定,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并提出“数字教材可参照本办法管理”,但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差异较大,实际工作中很难按上述办法操作。
二是由于哪些属于数字教材(教学资源)的认定不清,因此在管理上存在很多疏漏。比如数字教材(教学资源)内容的审定、编辑加工质量标准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数字教材(教学资源)的制作公司情况参差不齐、内容的编校质量良莠不齐。
三是数字教材(教学资源)传播平台情况复杂,有些平台缺乏网络出版资质。目前数字教材(教学资源)大多采用网络出版物形式出版,但是许多传播平台没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四是数字教材(教学资源)缺乏规范的标识。国家对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有统一的标识,如书号、刊号、版号等,而数字教材(教学资源)没有统一编码,难以统一管理。
五是中小学数字教材开发下载成本高,亟待政策支持。与中小学传统教材相比,数字教材增加了技术研发流程,制作周期长,开发成本高,缺少统采统购政策,且当前鼓励出版单位免费供应,长此下去势必将影响教材质量,难以为继。中小学数字教材是面向1.8亿学生的超大规模出版,每学期开学前后的数字教材集中下载量理论上将高达20亿册次,几乎必然引发超大规模并发。如果数字教材不能有效对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仅下载传输服务一项就可能产生数亿元高额成本。
为此,我建议:
建立数字教材(教学资源)管理协调机制。由中宣部与教育部共同组建工作专班,制定《数字教材(教学资源)管理办法》,对数字教材(教学资源)的编制、编辑、审核、出版发布、选用使用、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促进其健康发展。
加强对数字教材(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资质管理,通过互联网提供数字教材和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服务的单位均应纳入《网络出版管理服务规定》管理范围,须取得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资质,或得到具有资质单位的授权。
利用已有标准对数字教材(教学资源)进行标识。制定数字教材(教学资源)标准体系。
建议将中小学数字教材(教学资源)纳入国家统一采购,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教育新基建的各级系统进行分布式下载。
建议制定人工智能新型教与学终端标准
■刘庆峰(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
近年来,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创新,3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系统性突破,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型教与学终端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一是基于OCR技术能对学生手写作答的中英文和理科公式识别,拓展学情数据采集宽度,减轻教师日常批改负担;二是结合机器阅读理解技术提升学情数据分析深度,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精准分析;三是通过识别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构建系统性的全学科知识图谱学习闭环,为学生给出动态的学习路径规划,推荐个性化学习方案。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封装的新型教与学终端是日常助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师生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可以把教学从依赖主观教学经验转向依据客观教学数据的精准教学,让日常课堂教学联通课内外,助力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在国家推进“双减”工作落地做实的背景下,安徽蚌埠、青岛西海岸新区、武汉经开区、昆明五华区等全国20多个地市、区县,在全域统筹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中均使用新型教与学终端,在“师生减负、因材施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型教与学终端对落实“双减”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是国家新基建重点推荐和支持的方向,但是《教育系统部门集中采购目录》未将其纳入采购范围,导致广大需要使用的区域存在资金申报困难。同时各地在遴选新型教与学终端缺乏统一标准,如果使用核心技术不达标的终端,对学生学习容易产生误导,也会对信息安全、视力保护等带来潜在风险。建议教育部能够牵头加强新型教与学终端在学校一线的工作指导和推广普及。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教育部、工信部联合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终端关键技术和产品标准,并确定检验检测方法。建立新型学习终端进校审核备案制度,遴选技术领先、绿色健康、安全可控的学习终端进入校园。加强应用管理,统筹做好教育教学安排,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保护学生视力健康。
二是教育部在《教育系统部门集中采购目录》中进行明确列支,确保各地推进新型教与学终端普及有明确资金保障。同时在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将新型教与学终端建设纳入支持范围。
三是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各方主体参与教育新基建”的要求,建议教育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财政、家、校多元资金投入,加速新型教与学终端普及。同步对全国各地利用社会资源投入,推动新型教与学终端普及的优秀做法进行案例总结,面向全国宣传和引导。
建设“云端互联学校” 推动教育公平化
■朱鼎健(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中均提到,要全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的差距。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尽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让留在农村的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成为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为此,我建议广泛推动“云端互联学校”创建,让“城市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成为可能。
“云端互联学校”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破传统学校的有形边界和物理空间限制。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网校”,而是实时互动构建教学全场景,打造学生学习、教师发展、教学资源共享的跨地区学校共同体,探索面向智能时代的公平化教学方式和师资培养方式,有效解决贫困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学校教育难的问题。对此,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教育主管部门对“云端互联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及长期规划。“云端互联学校”项目需要得到教育部、工信部等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方可落地执行。建议教育部门牵头政府各相关部门对“云端互联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及5年、10年的长期规划,引入协同线上线下混合部署的互联网管理平台,并以试点学校为基础,研究推出全国性的行动方案,助力全国各地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云端互联学校”,为未来教育的探索前行和革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此外,“云端互联学校”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工程,硬件设施及软件开发均需要大量资金,建议财政拨款与鼓励民间公益基金双管齐下,集中全社会力量促成该项目的实施落地。
大力支持乡村学校5G建设。相关部门应在网络基础建设和终端硬件上为“云端互联学校”的落地执行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大力支持在试点“云端互联学校”的乡村学校区域搭建5G微基站,缩小城乡学校数字鸿沟;同时有关部门应为乡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学校提供终端设备专项补贴。
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对子”,让强校与弱校“互联”。“云端互联学校”用网络连接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两端,优秀教师通过网络对另一端的学生进行实时在线视频授课,并在线实时互动,实现了优秀教学课堂和教师资源的共享,让乡村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来自外地重点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指导。
为乡村教师提供线上业务提升机会。为了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同时弥补乡村教师业务培训晋升机会欠缺等弊端,建议“云端互联学校”一方面通过在线“双师课堂”实现对乡村教师的业务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在寒暑假为乡村教师提供线上交流及培训机会,以缩小城乡学校在教育体系和师资力量方面的差距。
● 谈谈履职这五年
万 捷:聚焦前沿视角为文化行业发声
从2008年至2022年,雅昌文化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万捷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共15年。在15年里,他先后递交提案78份,主要关注环境保护与文化产业领域,其中环保类提案36份、文化艺术类提案32份,涉及规范文物与艺术品交易市场、修订《著作权法》、构建艺术品鉴证体系、调整文物艺术品进境税率促进文物回流等方面,致力于推动文化艺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聚焦前沿视角,紧扣行业未来发展。作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参与者,万捷始终保持前沿视角,所关注的问题也都紧扣行业发展。比如,鼓励文化艺术产业与IT结合这一角度,万捷从任政协委员之初至今提出过数次相关建议。
2009年,万捷提出《鼓励现代IT与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新型文化产业》的提案,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万捷观察到现代IT已成为文化艺术的新型载体,提议将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IT业结合,才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转化成新型的文化产业。他认为这条路径将是实现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效方式。之后,在2019年和2021年,万捷又分别提出了《运用新技术助力提升博物馆数字化标准和水平》与《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纳入新基建》的提案,都是围绕IT技术参与艺术产业发展的线索,再到2022年关于“元宇宙”的提案,他的思考沿着这条思路不断深入和演进。
万捷认为,从过去谈及的IT、数字化等话题到当下的元宇宙概念,探讨的话题已然发生了重要变化。他说:“我们过去谈IT,谈数字化,更多围绕的是传统艺术形式的呈现、管理等,但是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已经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艺术品的理解。元宇宙时代,人们观看艺术品的方式、艺术的呈现方式、艺术的传播方式、艺术策展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人或许就是艺术品的一部分。就像互联网是对过去社会发展的一次革命,元宇宙的来临则是又一次革命。”
为行业发声,推动文化产业体系完善。15年来,万捷每年都会在全国两会上就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文化,健全文化保护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万捷先后提交32份涉及文化艺术类的提案。2008年,首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万捷提议制定和细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政策。2009年建议科技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和IT业的扶持力度。2010年建议政府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收购和兼并国外文化企业,打造众多龙头文化企业。2011年建议全面系统修订《著作权法》,推动修订工作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规划。2012 年提交3个与文化艺术行业相关的提案,积极扶持画廊行业,引导拍卖行业健康发展,调动社会资源全面参与推动文化事业持续发展。2013年建议将每年的4月设立为“版权保护月”。2014年建议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书画艺术品版权保护;2015年建议修改拍卖法。2016年至2021年期间,针对降低艺术品市场税负、调整文物艺术品进境税率等方面,连续6次提交了相关提案。也侧面印证了15年来文化艺术产业从建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15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完善,万捷提出的很多建议都得到了反馈。文物数字化保护政策的倾斜和力度加强,文博数字化技术不断升级,艺术品市场不断规范化……他曾经关注的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文物保护、科技艺术、艺术版权保护等问题持续受到行业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回望15年来的经历,万捷感慨说:“自己收获很多,在研究提案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也期待能为中华艺术的传承、传播、建成文化强国的愿景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