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国出版业经受住严峻考验,是文化各门类中唯一正增长的传统行业。
具体来看,出版传媒企业在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占了16席;2019年以来,数字出版远程服务高速增长,成为产业新亮点;图书结构调整走向深入,新版图书品种、总印数减少,重印图书品种、总印数继续增加,新版和重印单品种平均印数继续增加;集团旗舰作用进一步凸显,8家出版传媒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百亿,“三百亿”阵营增加2家,集团旗舰作用进一步凸显。
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拐点在2020年下半年出现,在经历3年下行后伴随文化产业基本面恢复。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规模以上企业最先恢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恢复增长,同比增速19.8%。从文化上市企业2020年第三季度经营数据看,文化上市企业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增速恢复至两位数。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2020年书业政经产经利好,哪些会对2021乃至“十四五”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产生影响?
建设文化强国是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红利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个方面进行部署。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推进国际传播。这些表述,无疑是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政策红利。
2020年11月2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强调文化企业承担特有社会责任,要指导推动各类文化企业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创作生产更多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文化产品。这也是对出版从业者提出的时代要求。
2020年12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编制“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和2021~2030年国家古籍规划的通知》提出,要精心组织重要时间节点出版工作。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政治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出一批聚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党的二十大、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出版物。主题出版成为出版业最大的选题富矿。
记者观察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建成文化强国,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重要步骤。全会《建议》还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著作权法》《民法典》营造良好法律环境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提出了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的11种内容,旨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启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这是一部保障人民权利、推进国家治理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2020年11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这为出版市场主体更好运用法律武器加强版权保护,维护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更好的法治保障,为出版业创新、创造、创作提供了良好法治环境。
记者观察
两部重要法律的修订和出台,为出版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台带来可观的市场空间,法律类图书出版机构、电商、各地书店等快速反应,推进各个版本民法典及相关图书的销售工作,占据了线上线下热卖榜单。
历时十年新修的著作权法大幅提高侵权法定赔偿额上限,完善作品的定义和类型,进一步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规定了一系列惩罚措施,大幅提高了侵权违法成本;对“作品”的定义作出了调整,将现行法律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表述修改为“视听作品”,这意味着著作权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网络短视频等新类型作品将获得有力的法律保护。新修改的著作权法还明确,为保护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
深化融合提升质量
2020年疫情催化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融合,也逐渐培养了用户对高质量内容的消费习惯,各圈层文化消费群体的品质化付费意愿日益提高,呈现出从娱乐性消费向知识性文化消费的升级转变。新的消费模式涌现,短视频活跃用户屡创新高,直播与电商融合加速。消费端变化带动文化产业供给端变化,线上内容与模式创新加速,线下传统文化产业加速升级。疫情对于以线下场景为主的传统文化行业产生较大冲击,但同时也促使了出版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催生出“云看展”等新业态。复工复产后,我国网民人均上网时长回落至2019年同期水平,但网络直播、游戏等时长依然保持增长。
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网络文学市场规模持续提升,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举措提质推优。2020年2月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201.7亿元,市场规模与版权营收持续提升。国家新闻出版署在网络文学行业管理上扶持与规范并举,拟每年对10部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扶持推广,推动多出精品;同时要求规范网络文学行业秩序,加强管理,坚持高质量发展。
记者观察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点做好优化产品供给、培育新型业态、文旅融合、构建产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工作,从产业层面提供发展指引。
我国媒体融合成果显著,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深化融合,提升融合质量。要加快改革创新发展,加快与新兴技术渗透融合,坚持创新紧跟科技发展的关键思路,加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实现由媒体内部融合向跨界跨业渗透融合,拓展整合各领域资源,以及促进整体媒体服务功能体系的提质升级。这也是2021年出版业关注焦点。
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将使中国文化产业面向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驱动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增长。基于新基建战略实施搭建底层体系架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重点面向场景创新、民生应用,以VR游戏、在线逛展、沉浸展览、特效电影、智慧旅游、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业态为代表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中。“文化+科技”的双轮驱动效应,将进一步体现在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创新中。
公共文化向乡村延伸 全民阅读均衡发展
财政部于2019年10月提前下达20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预算,预算金额达122.4亿元。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乡村文化产业是文化扶贫的重要领域,涉及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乡村非遗和民间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各方面。受益于脱贫攻坚红利的持续释放,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2020年疫情期间,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场馆积极顺应5G、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步趋势,紧跟公众实际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工作重心转移至线上。国内下沉市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庞大,正在成为乡村新兴文化消费市场的生力军。下沉市场的数字文化消费表现出较高活力,推动乡村文化普惠“最后一公里”建设,并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巩固文化扶贫成果。
202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确保财政公共文化投入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20年5月,“全民阅读”被第七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0月,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站在新高度的新谋划为新时代全民阅读工作开展提供了新动能,有助于推进全民阅读均衡化发展和向基层延伸。
记者观察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大线上数字文化资源开放,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针对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质增效。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将在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阅读方面继续推进细化。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既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标志,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
文化大数据、数字内容、媒体融合、智慧文旅、人工智能、数字文博等领域成为产业融合的新热点,并向文化遗产资源、场馆教育、演艺娱乐、全媒体等行业渗透,不断催生出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经济是双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文化消费正逐步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消费提质升级。出版业积极推进,夜经济、地摊售书等等,带动文化消费。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推动15种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重点涵盖线上服务模式、产业数字化、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进一步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提供土壤。
2020年8月,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在北京等28个省、市(区域)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大力推进数字服务、版权服务、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模式的发展,为对外文化贸易提供发展导向,助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优化升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2月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明确要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被单列一个大项,涉及4条具体举措,包括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
记者观察
畅通内循环要求深化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产业深化改革需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壁垒、商品服务流通的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内开放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良性循环;以科技作为关键力量,强化文化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供给,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产权分离、社会购买等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文化领域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更深层次的改革。
知识产权、技术、数据和特色文化资源正在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生产要素。目前,这些要素配置还存在结构失衡、效率低下、价格扭曲等问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将要求加快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建设。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促使文化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的流通;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应着眼长期,避免形成政策依赖和过度的行政干预;注重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价值,加强相应的产权认定、资源整合、价值开发。
扶持实体书店收窄疫情影响
2020年3月 国家新闻出版署《支持和推动出版物发行企业抓好疫情防控、有序恢复经营》 推动落实“减免房屋租金”、“企业用人稳岗”、“减轻税费负担”、“强化金融支持”政策措施。
2020年2月 北京市委宣传部 《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的紧急通知》 提前启动2020年实体书店扶持项目,加大扶持资金力度,协调电商平台对书店免收或降低入驻费用,推动实体书店与电商平台合作。
2020年2月 上海市委宣传部《全力支持服务本市文化企业疫情防控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对在疫情期间坚持生产,保障重点图书、中小学教材印刷、发行的相关企业,配合商圈商场运营、开展正常营业活动的实体书店等给予资金支持;对实施转型发展、满足新业态要求的印刷发行重大项目,给予重点倾斜;联合相关银行机构,设立印刷出版条线金融信贷抗疫专项贷款等。
2020年3月 天津市委宣传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实体书店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 以11个“硬核招法”解决实体书店面临的实际困难,促进实体书店持续健康发展。
2020年2月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 对因防控疫情而暂停营业且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实体书店按2019年同期营业收入、经营面积、从业人数和房租等因素给予补贴。
2020年2月 浙江省委宣传部 《关于积极应对疫情推动文化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 从六大方面提出16条具体措施,全力支持文化企业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2020年4月23日 成都 “建设书香成都,发展实体书店”三年行动计划 要在2022年建成“中国书香第一城”。
记者观察
2020年,实体书店奋力抗争,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图书零售状况优于预估。全国图书零售同比降幅窄于当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降幅2.19个百分点,窄于当年全国商品零售降幅0.59个百分点。据融合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CNONIX应用示范单位销售数据和商报·奥示“中国出版业市场监测系统”线下ERP数据的最新统计,2020年图书零售市场实体书店销售同比下降13.29%,市场规模约360亿码洋。2020年线下图书零售市场规模下降,主要系一季度及半年期受疫情严重冲击所致。线下市场受疫情冲击,远大于线上市场。实体书店多措并举,逆势前行,虽然销售总体低于上年,但实现了季度销售环比递增,降幅渐次收窄。至第三季度,市场回暖明显,同比增长;第四季度销售数量环比增长14.28%,销售码洋环比增长22.43%,年度销售降幅比前三季度降幅收窄7.36个百分点。
面对经营困难,各地政府及时伸出援手,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湖南、浙江等多地出台扶持政策,为实体书店纾困。2020年,北京市区两级统筹实体书店扶持资金达2.4亿元。牛年新春7天,多地实体书店销售都交出了满意答卷,如上海60家实体书店销售850万元、网上书店销售425万元,销售飘红。
肩负行业和文化引领示范作用的实体书店,相信各级各地对其扶持将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