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之下,我们如何做编辑

发布日期:2023-08-07 作者:姚晶晶 内容来源:出版人杂志

疫情之后,出版行业的发展态势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本文旨在分析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之下,编辑如何从认知和行动上重新定义做好编辑工作的核心素养。

受三年疫情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出版行业的发展态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卷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了6.55%,其中实体店渠道同比下降超过30%,而短视频电商的零售数据同比增幅超过60%。疫情发生之后,短视频直播电商携雷霆之势冲击了出版行业原有的渠道构成版图,同时也深刻地重塑了行业的价格体系和营销逻辑,在9.9元成为常态的直播间里,每一个出版人都感受到了行业的巨大变革所带来的认知、智识、行动上的挑战。那么,身处变革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编辑?

无论时代和环境如何变化,编辑工作的本质仍然是“做”内容,这个“做”有三层含义:一是发掘有价值的内容,二是对内容进行优化,三是将其有效地传播。只有锚定这三个核心要素,编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去应对大浪的淘洗。

重新定义有价值的内容

行业变革之下,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传媒的媒介,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场景也不同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短视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创造了新的阅读场景,同时也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要么提供知识价值,要么提供情绪价值。前者让用户从中学到知识、学会技能,从智识上为用户赋能;后者与用户的情绪、心理共情,为用户提供心理舒压。

基于此,编辑需要调整自己的身位,去摸索与用户的关系,不是去教化用户,而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只有从底层逻辑上重塑自己的认知,才能放下傲慢与偏见,重新去定义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

尤其是短视频时代让热点的聚集和更替更加明显,各种社会热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分钟。如何在众多的热点信息里披沙拣金,沉淀出有价值的图书选题,是编辑需要淬炼的最重要的核心技能。

如何更敏锐、更有效地抓取信息、处理信息,我想其底层逻辑还是来自一句老话:编辑必须是一位“杂家”。首先在自己选定的图书出版方向,需要了解前沿和通识的基础理论,了解头部作者和次梯队作者的基本情况,知道本领域图书出版的大致状况,只有手握这些信息资源,才有了一张入门券。其次,编辑也需要了解人文学科的一些基本常识,也就是需要尽可能“略懂”,并且把这些常识渗透进自己主攻的出版领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形成自己的洞见,从而发掘优质的内容。最后,很多编辑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的热点,但只有从海量的信息中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才有可能为用户提供超越当下的对信息的优先掌控权。所以尤其需要重视次梯队作者的培育,从他们当下的创作看到未来的可能性,这种敏锐的眼光,必然来自编辑自身强大的知识储备,能够与前沿的思潮对话,能够与作者平等地交流。

有效提升优化内容的能力

无论出版行业的变化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多少扩容的要求,对文本内容的规范化处理、文案内容的策划、写作等综合能力仍然是一个优秀编辑最核心的竞争力。

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合乎编辑出版的规范是第一要求,发现和处理文字及知识性硬伤,是编校的基本功。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进阶的要求是必须对内容的架构进行优化,对全书的核心价值有清晰的提炼和表达,并在视觉审美上完成产品的最终塑造。尤其是在短视频时代,如何适配新媒体传播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是编辑在做以上工作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编辑《妈妈总是有办法》这本书稿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以上这些能力对于一个优秀图书产品的诞生有多么重要。这部书稿本身就从短视频传播的土壤培育而来,作者张丹丹从主持人转战新媒体赛道,分享自己在育儿、绘本阅读方面的经验和感悟,以精准的内容切入点、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迅速收获大量粉丝,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将其整合为图书产品的可能。因此书稿的原始内容素材非常多样,在短视频内容转化的基础之上,还包含口述稿、录音文件、长短文稿、头条和微博文章等,多媒介文本的整合之间有大量的矫正工作需要完成。

首先,重塑文本最重要的就是内容架构。面对文集类作品,不能只做简单的合并同类项,这样整部书稿最核心的价值观其实并没有凝结起来。我们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调整,最终锁定在“办法”这个逻辑框架下,完成了全书体例的搭建,同时全书的核心价值也清晰地浮现出来:给所有经历育儿至暗时刻的妈妈最实用的“办法”。

其次,是文本的打磨。因为这本书的文本多样性非常强,多媒介的底层文本,统一在一本书里,就需要对文本的完整性、一致性进行深度加工。尤其是口述文本非常容易出现逻辑完整性缺失、文本意义重复等问题,都需要进行修补和调整。

最后,是对产品的视觉化呈现。装帧不仅仅是书的外衣,而是书的内在气质的外化,更重要的它是关于读者愿望的呈现。编辑首先要对视觉呈现的方向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与设计师沟通、磨合,既不能把主动权完全交给设计师,又不能限制得过于死板,从而抹杀设计师的创造力。

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也让我们看到,短视频不仅可以作为传播营销的渠道,也可以生成图书的内容资源,而将碎片化的内容整合为统一的文本,实际上就是编辑最有价值的再创作过程。

重构内容的有效传播路径

同样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如何把内容最大限度地分享出去,也是编辑的核心工作。从微博、微信到短视频时代,互联网的迭代也改变了出版行业的渠道构成,尤其是疫情大大加速了短视频渠道的生长态势。新媒体的营销平台越来越多,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快团团迅速崛起。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传递和销售是同时抵达的,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消费习惯的变化,对出版的营销理念、营销模式、销售和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每一个编辑都必须直面并且适应这些变化。

在渠道重构的今天,编辑与新媒体的达人、KOL、博主之间应该是相互赋能的关系,如果编辑提供的营销文案,只是一份格式化的“产品使用说明”,不能精准地切合这些新媒体渠道的特质、达人的人设,从而产生复合传播的效应,那么这一次的营销行为显然就无法为“达人”提供价值。编辑首先要能判断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哪里,适配什么样的分发渠道,甄别在什么达人、什么目标受众那里能把这个核心价值最大化。其次,不同达人的属性不同,编辑选择图书产品的什么信息,怎么组合,怎么切中不同达人粉丝群体的关注点,去挖掘他的用户群体的需求,如何针对每一个分发节点,给出差异化、个性化、趣味化的表达文案,都非常考验编辑的判断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且营销文案的呈现方式也不仅仅止于文字和图片,音频、视频、互动话题,都是可利用的载体。最后,还需要在一次次的营销复盘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达人数据库,粉丝数量与构成,分发时间、点赞数、收藏数、直播观看人数、转化数据等,这些都是下一次图书产品有效投放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在变革之下,出版行业的编辑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凛冬将至”的寒意,但无论行业环境如何变化,新技术带来多大的挑战,编辑工作的底层逻辑始终不变,唯有不断淬炼自己的核心技能,才有从容面对未来,“清风拂山岗”的底气。

(本文作者为湖南教育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LAL
更多新闻
 
 
Copyright 2020-2020 乐竞体育 京ICP备12006732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