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出版编校水平

发布日期:2023-09-05 内容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持续提升出版编校水平 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 陈小文(商务印书馆总编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编校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提高编校质量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图书编校质量现状:整体优良,隐忧不断。国家有关部门多措并举:监管与规范并进,编校水平不断提升;鼓励优秀图书,培训编辑队伍;加强导向管理,提升书稿质量。对 2014~2022 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数据进行简要列比,从数据看,图书的编校水平整体不断提升,编校质量整体优良。但近年来有些数据呈反弹趋势。由此可见,持续提升编校水平,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影响图书编校水平提升原因分析。据相关报道显示,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发现的差错主要有 5 种类型:一般性字词差错和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文字差错;语法性差错;知识性和逻辑性错误;标点符号差错;版式差错等。影响图书编校水平提升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编校人员综合素养、专业技能、责任意识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出版单位编校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出版生态对编校质量形成挑战。

商务印书馆在提高编校水平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一是重视多样化培训,不断提高编校能力。首先鼓励员工积极参加主管部门要求的 90 学时继续教育培训;其次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社内专业培训;最后紧贴工作实践,鼓励与支持出版社之间相互举办专题班,培训交流编校心得,建议将这种培训班纳入到 90 学时继续教育培训范围。二是健全编校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员工入职后,要到商务印书馆校对科等部门从事半年的跨部门实习,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和相关工作流程。其次实施“导师制”,请有经验的编辑手把手教导新编辑,让他们较快掌握出版的基本技能。再次形成良好的新老员工“传帮带”机制、经验知识共享机制。从次重视编校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梳理、总结、分享。最后鼓励和支持员工加强学习,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三是建立完善的编校质量管理制度和机制,严格遵守编校流程。首先把好选题关,从书稿源头上确保质量;其次确保书稿由专业对口的编辑进行加工;再次必须有专职校对部门;从次加强质检工作。最后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进一步提高编校水平的几点建议。一是把好源头质量关,努力提高单品效益。二是持续抓好业务培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三是树立质量意识,发扬工匠精神。四是培养专职校对和质检人员,全面堵漏。五是运用新技术,提升编校效率。

以高质量编校水平引领出版高质量发展

■ 杜贤(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健康强国”。如何推动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每一个出版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

人民卫生出版社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思想、新理论、新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编辑出版全流程,用新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用新理论指导人卫社创新实践,用新理念促进人卫集团高质量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卫生健康实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健康、紧密结合人卫实际、指导编辑出版工作,构建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底气、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自主原创的中国知识体系。我以问题导向,结合案例,围绕出版主业,从文化传承创新、编校业务、人才建设、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等五个方面对人卫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阐述。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着力打造以《大医马海德》为代表的人卫主题出版物系列,坚定医学文化力量;精心打造以《黄家驷外科学》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为代表的人卫传世经典系列,传承学术精神;充分挖掘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典籍精华,推出“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探源中华中医药文化;推动以 “面向人民健康 提升健康素养——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为代表的人卫科普系列,彰显中华人文精神。

在推进编校业务高水平发展方面:出现编校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质量管理意识淡薄,选题论证把关不严,编校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心和专业功底不强。因此,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编校工作置于出版工作的核心去考量,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分析编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宏观与微观、当前和长远、意识与能力、制度与机制等多个层面着手,提升编校水平。

在人才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了夯实以“三基”为根本的规范化人才培养基础,建立起人卫模式的编辑规范化培养基地,深入推进优秀编辑工作模式创新,健全激励机制,创新绩效考核体系的解决措施,从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卫编辑人才队伍。

在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方面:以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创新发展“三三一一”选题论证体系,构建多维度选题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原创重点品种和主题出版结构体系,实施书稿分级协调管理和常态撤题机制体系。

在打造精品塑造品牌方面:通过实施“九三一”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构建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和质控体系,用数字质控技术提升编校质量。 

秉持出版初心 提升出版质量

■ 游道勤(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编辑)

2023年全国出版质检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出版质检工作事关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事关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事关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使命”。出版人要心怀“国之大者”,着眼于出版质量与价值追求,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引领作用。

遵循出版工作流程,强化出版精品意识。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编辑出版从业人员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质量意识,是践行“为人民出好书”的必然要求。中文传媒始终重视编辑出版人员良好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养成,将出版物质量管理贯穿于出版活动各个环节,从策划、组稿,到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再到装帧设计、印刷和宣传评介全过程。一是关口前移,优化选题论证与管理工作。二是对稿件的三审工作进一步规范,明确初审、复审、终审从不同层级对稿件内容作出评价。三是加强参评国家级重要奖项、国家重点规划项目等重点图书的印前审读工作。如江西人民出版社入选 2022 年度“中国好书”的《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正是遵循出版流程、打造精品的结果。

优化质量管理体系,协同推动提质增效。一是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常态化的编校管控体系。2022年,中文传媒先后组织开展了三个批次图书质量检查;2023年,中文传媒加大力度开展四个批次的质量检查。二是建立奖罚分明的制度,扬优抑劣。在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中文传媒出版物质量抽查中质量优秀的,连续两年和三年抽检到的出版物均合格的,对该出版单位给予不同奖励。对在编校质量检查中一贯优秀的编辑,在评优评先时予以优先考虑;对在编校质量检查中认定出版物不合格的,根据不合格的数量和频率,对责任编辑给予相应的处罚。三是强化编校质量检查结果的运用。出版物质量检查的目的不是奖罚,而是为了强化全体编校人员的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加深编校人员对出版规律的了解和编校技能的提高。

营造编辑文化氛围,践行出版工匠精神。中文传媒坚持出版专业追求,坚持走质量、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严格控制编辑人员的发稿量,着力营造良好的编辑文化氛围,践行出版工匠精神。中文传媒联合江西省编辑学会多次主办“中文传媒杯”青年编辑演讲比赛,锻炼、造就优秀编辑队伍,培养编辑的爱岗敬业、奋发进取的职业情怀;积极组织优秀编辑参与“江西省编辑学会十佳编辑”“中国编辑学会优秀论文”等评奖评优,不断提升编辑的理论修养,形成良好的学术钻研、理论研究的学习风气;不定期开展 “江西省青年编辑座谈会”“编辑出版研讨会”“江西青年骨干编辑经验分享会”等座谈会、编辑沙龙活动,不断提升编辑策划营销能力;组织开展月度、年度中文传媒好书、“半亩方塘”品书评书会等活动。营造“编好书、出好书、出精品书”的浓厚氛围,提升编辑人员“能编、会编、想编、敢编、善编”的专业素质。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助力出版薪火相传。中文传媒自主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切实提高编辑的编校能力。积极举办青年编校大赛,组织开展编辑室主任培训、编辑培训交流等活动,不断强化编辑的质量意识、制度意识,打造专业化编辑队伍,保障各项出版工作高质量开展。

提升编校质量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 谭方正(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近年来,党中央、各级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图书质量问题,对精品出版的期待越来越高。《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出版产品和服务”。

国家新闻出版署高度重视图书编校质量,发布各项出版制度和行业标准,实施年度“质量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图书质量专项检查以及出版单位资质和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情况检查等,把图书编校质量作为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的重要指标,推动了出版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严格出版物质量管理,使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高教社在提升编校质量上努力做好练习题。一是政治赋能,严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党委会、社务会对图书质量工作的管理,将图书质量管理重大事项纳入高教社“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目录,对质量议题进行专题研究。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深入贯彻落实意识形态有关工作部署要求。加强作者队伍建设,从源头上保证图书意识形态安全和书稿质量。对意识形态案例进行类型化研究,建立意识形态把关案例库。二是管理赋能,系统推进编校质量提升。强化制度保障,制定一系列质量相关规章制度。强化流程管控,坚持全员、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过程管控。强化质量检查,探索形成符合高教社实际的质量检查模式。三是科研赋能,深度参与出版物内容建设。依托高教社研究机构加强图书编校和质量管理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研究。鼓励编辑深度参与教材内容建设,及时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四是人才赋能,突出编辑队伍主体地位。打造专家型编辑队伍,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和优秀论文评选。突出编辑主体地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推动事业发展中锻炼培养编辑人才队伍。加强编辑队伍传帮带,采取导师制培养中青年编辑。五是技术赋能,加快编校数字化进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从选题组稿、编辑加工、营销分析等环节建设场景大模型,挖掘数据加工和分析能力,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为进一步提升编校质量提供智能支撑。

全面提升编校质量还留有不少思考题。一是在建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上发力。出版学科在建设过程要依据学科特点,将政治意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融入出版学科教材编写,引导学生在学期间就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工匠精神。二是在创新组织机制上发力。出版单位可统筹考虑,探索进行组织机构调整、有效利用社会力量等手段挖掘潜力。相关行业协会或学会也可以统筹协调,组织出版单位对社内外单独设立编校中心、使用外编外校公司,以及对外编外校公司的培训、管理、考核等进行研讨。三是在加强培训交流上发力。发挥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学会强大的组织力量,促进开放性的合作和交流。四是在完善评价体系上发力。进一步完善图书编校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反馈系统及相应的奖惩机制。五是在加强数字化赋能上发力。加强与头部科技企业合作,发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对出版内容创作、产品开发、业务模式创新的推进作用,建立作者、内容、出版、技术、用户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

夯实编校水平 提升出版质量 做好出版的守护者和把关人

■ 袁楠(译林出版社总编辑)

出版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市场和读者需求急遽变革的时期,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编校水平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是出版工作者履行使命责任、提升核心竞争力,出版机构实现双效统一的根本。从国家要求、人民需求、行业发展和出版社自身建设需要看,夯实编校水平、提升出版质量,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出版社的长期工作重点。结合业内以及译林出版社自身有益实践,有以下三方面建议。

坚持专业化发展,强化质量意识。出版社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好书第一、质量第一、双效统一的出版理念。做到有定位有定力,立足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打造专业领域的集聚中心;建立高度专业化的编校队伍,确保产品板块与编校人员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相匹配,真正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做基于专业化和高品质的规模性成长,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有水准有效益的选题上,真正做到向质量要效益。

深度建章立制,规范流程管控。一是加强选题论证管理。有效控制选题总量,合理将新书出版规模调节在与自身质量保障能力相匹配的范围内。二是严格三审三校制度。三审制是三级审读而非三次审读,应提倡特殊情况增加审读次数。译林社严格要求三审人员资质,初审要求获得责任编辑证,复审和终审不仅要求副编审以上职称,且要担任相应层级管理职务;通过 ERP 系统对三审意见内容、维度、字数、时间间隔等做严格要求,层级审核确认上一环节意见问题;重点品种采取“双人初审制”,专业图书延请社外专家审读。译林社组建社内专职校对队伍,针对重点、难点、紧急项目增加校次,针对复合型稿件统筹安排相应专业背景的编辑分别校对;终校由具备中级职称的编校人员交叉进行,责任编辑对编校质量负总责;根据教材教辅内容特点,组建拥有全学科背景的社外审校团队,成立辅文、插图专项校对小组。三是落实印前审读、成书质检制度,建立编校质检共享反馈机制。译林社多年前便成立由编审组成的独立审读室,加强重大精品项目审读;通过编辑互校互审终校稿,做到印前审读全覆盖;重点图书交由骨干编辑审读,教材交由全社骨干编校人员多轮交叉审读,力求不留死角,把好最后一道关。四是在人工智能 5G时代充分技术赋能,技术和人工有效互补,助力图书编校质量提升。

加强人才集聚培养,完善人才评价导向机制。一是把紧人才入口关。引进复合学科背景的高学历编辑人才,鼓励编辑将自身优势与出版社专业方向有机结合,给年轻人提供较为充分的成长空间。二是不断提升人才业务能力。针对新入职员工,采用“现代出版理念指导下的标准化培养+师徒制传统的双管齐下培养”模式,注重标准规范意识树立和编校经验代际传承。在继续教育方面,通过外派学习、专家交流、编辑沙龙、编校竞赛、轮岗借调、支持编辑参加学术活动等形式提升编辑能力。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导向机制。健全奖惩机制,将图书质量和出版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绩效管理,对承担重大项目、编校水平突出的编校人员在薪酬管理和选拔推荐方面大力倾斜;畅通编校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培养专业领域领军人才,鼓励编校人才申报高级职称、参加评奖评优。

责任编辑:LAL
更多新闻
 
 
Copyright 2020-2020 乐竞体育 京ICP备12006732号-18